新聞

2021年1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啟基學校(港島) - 2021年1月
話劇、辯論融入常規課程 助終身學習持久性 從語文出發 助學生正向全人發展
位於北角的啟基學校(港島)秉持「立好志、讀好書、學好人、做好事」的教學目標,為學生提供最適切的校本課程,使其終身受用。學校通過特別編寫校本英文課程,包括把RWI、話劇、辯論課程融入到常規課程中,全面提升語文能力之餘,同時培養多角度批判思維、組織及表達能力,達致學生全人發展的最終目標。
推展牛津RWI課程 全面鞏固語文能力
學好語文的要訣,便是以適切的學習方法,打好穩固的根基。啟基學校(港島)從英國引入牛津RWI課程,並把課程融入到一至三年級的常規課程之中。課程以44個原音的拼合法為基礎,為學生打好英語發音根基;繼而在混合拼讀、原音拼合法的學習和訓練之中,拆解詞彙每個音節,在掌握生字讀音之餘,同時提升閱讀、寫作及會話能力。而且,RWI課程也配以特別編寫的校本課題,讓學生能在聽故事、說故事之中,吸收大量英語知識,從而啟發學生的創意靈感。
啟基學校(港島)校長鄭惠琪女士表示:「透過RWI課程,能為學生建立終身學習的持久性。例如『默書』對學生而言,只是一個顯示短期記憶成績的方法,不少學生都只能『死記硬背』,強行把生字拼音牢牢記住,這並不是有效、有系統的學習方法,很可能會讓他們害怕學習,繼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。我們不希望學生『為學習而學習』,現在的課程正正能解決以上問題,學生能夠持續地明白和掌握學習方法,並把語文基礎鞏固在腦袋中,終身受用。」而在有系統的教學模式中,學生在一、二年級學習基礎語文知識,並在三年級檢視學習成效,針對強弱項進行增潤補底,確保能夠持續記得,並靈活運用。不僅如此,學校特別開設「家長學堂」,加強家長對RWI課程的了解,消除疑慮。
引入話劇辯論課程 發展多角度思維
啟基學校(港島)透過教育局的資助協調計劃,引入話劇及辯論課程,當中話劇課程會融入到一至三年級常規課程中;辯論課程則滲入到四至六年級的常規課程中。鄭校長表示加入話劇課程能有助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:「話劇是一個演繹的過程,也是讓他們把日常所學的句式和詞彙運用出來的重要場所。能力強的學生能嘗試說著較長的句子,或是發揮自己的創意;相反,能力稍遜的學生則能慢慢跟上,把每次的進步累積起來,成為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。」與此同時,學生在綵排、表演的過程中能大大提升自信心,克服面對群眾的恐懼,同時學會互相欣賞、互相鼓勵、互相支持,不論成功與否,都是一次經驗的累積。
到了高小階段,學生也從「話劇」進階到「辯論」,學校在四至六年級的日常課堂中加入辯論訓練。學生日漸成長,開始發展出自己的思維和想法,而辯論訓練能幫助學生,把這種創意轉化成實在的思維產出,讓其在表達己見之餘,也能從組織論點和理據的過程中,提升語文能力。鄭校長直指辯論的正反思考兼重,能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維能力:「在辯論比賽中,不論是正方或是反方,都需要考慮對方的論點,這就是運用多角度思考的重要過程。因此,我們期望學生能在學習辯論時能夠學會多角度思考外,也能從多角度思考模式轉化成正向思維,達致『正向發展』的最終目標。」
營造優良語境 學習語文事半功倍
然而,話劇和辯論需要清晰而多角度的思維模式外,也需要一定語文能力,幫助學生有效的表達意見。因此,提升英語會話能力自然是啟基學校(港島)英文課程的一大重點。為營造優良的英語學習語境,學校投放大量資源,聘請4位外籍老師,學生每星期都會有4至5課節是由外籍老師帶領。在外籍老師的耳濡目染下,學生們更願意,也更習慣以英文溝通,大大提升聆聽及說話的流暢度。再者,在校本話劇及辯論課程中,學生也創作話劇劇本和製作論點筆記,這些活動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及寫作能力。
課室以外,學校積極籌辦不同活動,讓「兩文三語」成為學生的日常,例如在每年的世界閱讀日,都會化身成啟基學校(港島)獨有的「立體圖書演活大賽」。當日每一班別都會演出兩齣話劇:一齣話劇以廣東話及普通話演出;另一齣則以全英文演出,學生在籌劃、構思英文話劇時都以英文與本地和外籍老師溝通。而在疫情令學校暫停面授課堂期間,老師也在世界閱讀日時播放網上比賽,一同感受閱讀和語文氛圍。鄭校長笑言:「這些活動正正是驗收學生在校本英文課程的學習成效的最佳成果。看到學生們能在話劇中暢所欲言,不再受英文和信心局限,實在十分鼓舞!縱然每一位學生都各有差異,但正正大家都能在彼此差異之中互相效力,共同成長,進步速度同效果自然事半功倍!」
培養自主學習性 主動迎向未來挑戰
要將語文靈活運用,融會貫通,學習絕不能只靠單向灌輸,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為了教學最重要的一環。鄭校長坦言:「知識會過時,但智慧不會。作為教育工作者,我們要做的就是教導學生把知識轉化成內在的智慧,幫助他們推動自我完善的發展。」因此,學校製造大量機會,放手讓學生去嘗試,而學校則擔任同行者的角色,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和人生決定,陪伴他們迎向未來的困難,拾級而上。
事實上,學生經過六年小學生活,往往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出正向思維。鄭校長笑說:「不少畢業生回到母校時都會『訴苦』,表示升讀英文中學後擔心跟不上課程。然而,在短短一個學期後,他們都表示能夠輕鬆應付學校課程。其實,他們在學習過程之中早已發展出學習自主性,往往能夠在遇上困難時懂得接受失敗和不完美,然後設法解決問題。他們只是需要一點時間,適應新的學習環境。因此,我們會鼓勵家長們適時放手,逐漸從保護者退下來,以守望者身份,陪伴子女同行,讓子女自主選擇,家長則成為最好的後盾,推動學生前行。」